【自我探索】從蓋洛普天賦中對自己的發現

Emi Chang (笑笑)
20 min readMar 27, 2023

諮詢日期:2023.03.20
諮詢師:Grace Li

開場

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,我一直認真懇切地想明白「我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,蓋洛普優勢測驗就是我找到的其中一項工具。

蓋洛普優勢要說複雜也不算複雜,總體來說就是將人的天賦特質分為 34 項,並像是 DNA 定序一樣,排排列出你這 34 項特質的順序,排序愈前面,就是你愈突出顯著的天賦。

收到報告後,每個字是都看得懂(就算是英文也只需要交給翻譯軟體就好),但對照到自己身上,更多的是「聽起來都滿有道理,但要思考細節好像就摸不著頭緒」的感覺。

出於「總是想進一步認識自己」的目的,最後便找上了 BetweenGos 的蓋洛普優勢諮詢。

之所以選擇這間機構,追溯最初緣分是從女力學院(WOOMANPOWER)的課程認識到 BetweenGos 講師兼職涯教練 Grace,後來也訂閱了他們的 Podcast 和電子報,漸漸地對這個品牌熟悉起來。到 2022 年底因為產生解惑需求,就順勢預約了 BetweenGos 的一對一諮詢。

諮詢的目的?

在做蓋洛普優勢測驗之前,我便隱約發現自己會隨時隨地都會下意識地吸收外界給予的資訊,並在腦海中多次反芻。這些資訊不斷在我的內部打轉,但卻幾乎沒有相應的輸出,也就是將這些思考表達出來反饋給世界,因此沒辦法應證自己的想法和改變。

想把天賦發揮在哪裡?

諮詢中,教練問我想把天賦發揮在哪裡,我幾乎想也不想地拋出「想做個人品牌」這個答案。

「個人品牌」這件事某種程度上大概可以說是我的心魔了吧,一直想一直想,而且掛在嘴邊好多年,卻總是沒有具體行動,或者執行起來有一搭沒一搭,像台故障的汽車,讓人懷疑最終只會拋錨在路上,讓旅途無疾而終。

為什麼這是你的目標?

教練隨即追問「這為什麼是你的目標」?我反思了會,回想起最初的起心動念應該是「跟風」。

這幾年下來,也算聽過不少課程、見過不少講師和 KOL,十個人幾乎有八九個都在說「個人品牌」。繼臉書和 IG 帳號之後,感覺這像是這個世代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事物,如果不跟上彷彿就會被時代拋下。

除此之外,遇過的講師們也總是再三強調「輸出」的重要性。學習的東西如果沒有應用等於沒學過,如果一時間找不到適合的應用場景,重新分析理解過學到的東西,整理成有意義的文本,則是記住學習內容的好方法。

最重要的是,在「個人品牌」中獲得成功的人,他們的生活和生命看上去都充實飽滿,似乎滿溢著幸福與成就感。

所謂人生,追求的難道不就是這些嗎?既然學了,就想有所用,我想看到自己具體的成長,對自己感到驕傲並找回自信,獲得成就感。

如果「個人品牌」可能是那份解方,那就來做它吧 — — 但在做下這個決定多年之後,我的個人品牌依然像個松散的沙堡,甚至在海浪沖刷之下已看不清形貌了,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?

我想找出答案,而這場蓋洛普諮詢,或許可以給我一份解答。

蓋洛普報告分析

總覽

從蓋洛普報告的總覽可以看到,我是一個高純度的「戰略思維人」,TOP 10 中有 60% 都屬於戰略思維類的天賦,TOP 5 的比例更是高到 80%。

我對這個結果的感覺是「欸?原來是這麼回事」,但仔細想想似乎也沒有太過意外,畢竟我一直感受到自己有某些十分突出的特質,先不論好壞,但無疑與我所見到的大多數人都十分不同。

根據教練說明,戰略思維型的天賦者重視思考和邏輯,做事前非常需要知道「為什麼」。

哇啊……「意義感」,我又再次遇到了這個詞。去年解析人類圖的時候,人類圖導師也告訴了我同一件事。

我需要知道「為什麼」,「意義感」對我來說很・重・要!

對我來說,只要找到意義感,事情簡直能輕鬆地水到渠成,但如果我不知道「為什麼要做」,哪怕曉得千百種成功的方式,也沒有動力去執行任何一種。

因為擅長思考、重視邏輯,這種天賦讓我知道如何吸收與分析信息,並找到最適合達成目標的方法,了解哪些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,在團隊中尤其能發揮助力。

相對的,正因為擁有縝密的思維邏輯,如果沒有最初的「原因」,邏輯脈絡就會像建立在沙地上的碉堡,沒有可依循的根據,讓思考變得搖搖欲墜。當向上追溯事物的道理源頭,最終卻發現無路可走時,感覺就像是面對著只有虛無的萬丈深淵,不知所措又進退兩難。

我需要意義、需要脈絡的根源,需要邏輯思考能夠建築其上的地基。否則所有思想就像虛幻的空中樓閣,雲霧般隨時便會消散無蹤。

來到這裡,教練幫我總結歸納出了這次諮詢最重要的關鍵:「找到做個人品牌的『意義感』」。

接著我們繼續探索關於「我」這個人的特質,依序分析我的蓋洛普前 5 大天賦。

思維

我的第一名天賦是思維(Intellection),這項天賦的特徵簡而言之就是「喜歡思考」,思考對我們來說如同呼吸一樣自然,而不思考簡直就和憋氣一樣辛苦。

思維天賦者會延展性、延續性地展開思想,既能夠往外擴展延伸,也能夠深入思考,而且會從一個議題衍伸到另一個議題,彼此環環相扣。

比起與人社交互動,思維天賦者更加喜歡自省和獨處,思考讓我們感到滿足(如同盡情呼吸一般舒適!),往往就寢時躺在床上也依然無法停下。

因為思考(吸收資訊並在內部消化)常常就已經讓我們(在某種程度上來說)完成了跟外界的互動,所以相對來說沒有行動力和執行力,思維天賦者就連成就感都能從內在得到,還能要求什麼執行力呢?

有幫助的地方?
教練詢問「思維」對我有幫助的地方,這個問題還真有點不好回答。不是因為想不到,而是「思維」天賦發揮作用的地方,幾乎不能說是「帶來助益」,而是「構成了我的大半部分」。

人類 70% 是由水構成的,那麼相對來說,我幾乎是由「思維」構成的,這種說法大概也不為過。

思考這件事組成了我的大半部分,形塑了我的性格和習慣。思考為我帶來平靜感,不去思考、沒有雜念或雜訊,比方說四周太過安靜,讓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反而會感到難受且焦慮不安。

思維像是種隨時纏繞在身邊的氛圍、或像是防護罩一樣的存在,我會無時不刻沉浸在思維中,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般,突然脫離會不知所措十分難受。

所以突然問我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幫助,感覺像是被問到「能夠呼吸對我有什麼幫助一樣」。

有什麼幫助啊……大概就是讓我藉此活在世上,讓這副身心得以運作,就像是這樣的幫助吧。

對生活在思維的深海中,用鰓呼吸的我來說,我根本不理解岸上的人們是如何呼吸(思考)的,只能憑著想像去臆測,沒有水(思維)大概會讓他們容易乾燥與口渴(做事沒有仔細思考,缺少策略與方法),可能就是這樣吧……大概?

能夠發揮的地方
教練繼續為我引導這份天賦,思考如何使用它有機會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。

因為擁有思維天賦的人總是想得又深又廣,所以常具有全面性的觀點,會替別人想到沒想到的地方,能對團隊帶來很大價值。

這個特點對我來說十分矛盾,正因為我喜歡「想」,一切可以在內部就完成並獲得滿足,所以我並不追求跟人的互動,遑論在團隊中表現。

即時互動,甚至非即時的互動都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。對於一件事,尤其是跟人相關的事情,獲得的資訊和延伸的思考完全是以指數型方式增長。不誇張地說,有時僅僅是別人的一句話,就能讓思維人在心中寫出一冊論文。

一小段對話對普通人來說或許只是放鬆地小聊幾句,對思維天賦者來說卻是全程飛速運轉 CPU,甚至到對話結束後也沒辦法把資訊全部處理完畢。

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思維天賦者往往喜歡獨處大過於社交,而且非常需要擁有個人空間。沒有這項天賦的人恐怕不明白,別人的一句話、一個動作,甚至任何人事物的給予的一點訊息,都能在思維人的腦中激起巨大的思維浪潮。而原本正在思考的事情,早就不知被沖刷到哪裡去了。

所以即便這份能力對團隊很有助益,我也無法時常與人相處,不然就只會把 CPU 燒壞當機,最後還是得躲到無人處花時間慢慢回復重啟。

也因此,思維天賦者偏好「寫」大於「說」。除了剛才說到的訊息放大效應,需要時間緩衝來整理資訊以外,也是因為我們所有的想法都是環環相扣的!

做個比喻吧,我們腦海裡的思考是往各方面延伸的,就像個完整的 3D 立體圖像,檢視時可以隨意旋轉、放大縮小、切換視角。

但改為用語言表達,就像是切換成 1D 的型態,因為即時溝通很吃注意力,一次幾乎只能著重於一個焦點來討論。

你能想像一個 3D 的城堡圖像壓縮成 1D 的線條會是什麼樣子嗎?所以我在表達想法時常有這種感覺 — — 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鬼東西,算了算了還是不講為罷。

而比起語言,能反覆閱讀、用自己步調梳理的文字要稍好一點,比較像是 2D 圖像,雖然還是被簡化了許多細節,但好歹能看出樣貌。

對此教練也提到,不少經營個人品牌的人都擁有思維這項天賦,我想這跟上述種種特質大概都脫不了關係。

簡而言之,我想這是種充滿矛盾,旁人難以捉摸,擁有非常獨立的「自我世界」的一種天賦吧。如果一個團隊擁有思維天賦者,務必好好珍惜,我都不敢想像,待在團隊中的思維人,究竟得燒壞多少自己的 CPU…….

蒐集

接著來到第 2 名的天賦 — — 蒐集(Input)。

這種天賦讓人渴望收集和保存,總會不由自主地把覺得「可能會用上」、「感覺有價值」的東西放入自己的倉庫中。不分實體或者虛擬,蒐集天賦者的本能,就是收藏一切觸動了「蒐集」天賦的事物。

這個天賦也讓我滿有感的,甚至能夠連結到另一個詞:「貪婪」。

因為蒐集這種天賦像個餵不飽的大黑洞,只要判斷有一點點價值就什麼都吃、什麼都納為己有。但其實也說不上好或者壞,而更像是一種生存策略,就是「不管用不用得到,先存起來再說」。

就我自己來說,我在學生時代曾蒐集過大量的動漫畫周邊、公仔玩偶等,為此花費不少時間金錢。而到了出社會後,這些實體的東西是放下了,但轉而蒐集各種課程、閱讀過的書籍、看過的影片、以及各種各樣的圖文筆記。

只要是看到可能有用的資訊,如文章、圖片、影片等,也一律不挑食地存起來。

教練提到,蒐集天賦者因為什麼都吸收所以接觸甚廣,資料庫擁有很多素材可以拿來分析問題並規劃策略。

比較常見的問題是,有可能因為蒐集得太多,如果又沒有系統性的歸納方法,很可能會找不到明明已經蒐集過的東西。

對我來說這似乎不成問題,因為蒐集的東西太多,找東西的技能便也隨之提升,真的要找的時候大多都還是能找到。

我對這個天賦卡關的地方,反而是蒐集了好多好多「可能會用上」的東西,但回過頭來卻發現似乎沒有可用的地方,感覺這些蒐集來的東西似乎永遠只能放在倉庫裡積灰,感覺十分可惜。

教練對此的建議是:「先有目標,再來蒐集」。把蒐集和使用這兩件事倒過來做,先去想要用在哪裡,然後再發揮蒐集天賦去蒐羅素材,這樣一來就不會發生蒐集來不知用在哪裡的狀況了。

有幫助的地方?
回顧蒐集這份天賦,就如同它的本質一般,為了以備不時之需而不斷蒐藏的素材,確實在很多時候為我提供了幫助。

由於隨時吸收資訊的本能,我能夠在有需要時即時調用需要的素材解決當下問題。對我來說,這是一份有幫上忙,而且一旦能學會「有意識」地使用它,肯定能用得更好的一份天賦。

學習

接下來的第 3 名是「學習」(Learner),學習天賦者的特色就是求知若渴,或者說不斷尋找新事物和新體驗。

學習天賦者在學東西時完全不需要任何功利目的,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,如同享樂一般讓我們感到滿足愉悅。

從正面角度看待,學習天賦者非常能夠接受新事物,不如說沒有新東西反而會促使他們渴望改變現狀。從反面來看則是容易對「認為已經知道、已經足夠」的事情喪失所有興趣,講難聽點就叫做「三分鐘熱度」。

學習天賦者由於不斷涉獵新事物,所以很容易擁有跨領域思維,擅長整合不同系統的事務,完全不害怕改變,容易成為改革的推動者。

與此同時相對的,如果在一份工作中感覺已經學不到新東西,會讓學習天賦者萌生去意,可能不容易在單一領域長久鑽研、累積所謂的「資歷」,規劃職涯上時需要留意。

天賦在自身的體現?
對我個人來說,擁有「蒐集」加上「學習」這兩天賦簡直……嗯該怎麼說呢,用個奇妙的比喻,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款擁有深度學習演算法的 AI。

為什麼要學習、為什麼要吸收根本不重要,這些都是在內部寫好的程式設定,我只是一台按照設置運作的機器。

而當這樣龐大複雜又具有系統邏輯的知識架構遇上「思維」天賦……嗯,我真的需要知道生命的意義,意識的本質,以及世界的真相,不然的話,就沒辦法有所憑依地活在世上。

唉……還是繼續往下探索天賦吧,繼續尋找我對自身疑惑的可能解方。

戰略

我第 4 名的天賦是「戰略」(Strategic),這個天賦的特色是「致力於尋找問題的最佳解方」。

戰略天賦者在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,不會一看到某個可能性就一股腦鑽下去,而是會掃描全局,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或因素,並且分析不同因素導致的權重,綜合所有資訊挑選出最佳解決方案。

戰略天賦者對於同一個目標,能找到很多不同達成的方式。因此往往會是優秀的棋手,能夠跳出區域性的膠著戰局,從更高的地方俯視棋盤,發現不同的著力點,找到最優的下一步棋。

有幫助的地方?
就我檢視自己這項天賦,擁有「戰略」特質的人,或許沒有神準得每次都挑到「最佳選擇」,但必定有能力避開每次的「最壞選擇」。

畢竟如果你把每條能夠抵達目的的路徑都比較了一遍,包含一切海陸空手段,甚至連鑽狗洞都考慮過,並剔除所有死路和成本過高的路徑。都到了這種程度後,還能選到最糟的一條也真的不容易。

反過來說,戰略天賦者便相對缺乏執行力,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,是因為方法太多種了,而且每樣都可以,都有一定程度成功率,所以根本不曉得該挑哪一個才好。

至少對我來說,選擇困難是長年的好發病症,因為知道太多條抵達目的地的方式,常常不知道該走哪一條,或者選擇後會猶豫不定,不曉得自己是否做對決定。

A 有 A 的好,B 也有B的好,每個選擇都有潛在其他機遇,絕對沒有一定要走哪一條路這回事。而如果全部都是正確答案,這時的煩惱會變成「到底哪個才是最正確、最快速、最有效的」?這導致擁有戰略天賦的我常常優柔寡斷,難以下決定。

到此為止我累積了 4 項戰略思維型天賦,而不論是「蒐集」、「學習」或者「戰略」都對新事物擁有很大的包容力。

也難怪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思考是一團橡皮泥,能夠恣意拉伸壓扁或塑造成各種形狀。我的思考和價值觀幾乎可以是各種樣態的,所以我也能夠接受世界是各種樣態的。

我這個人真奇妙呢……嗯,那還是繼續來看看最後一個 TOP 5 天賦吧。

個別

我第 5 名的天賦是「個別」(Individualization),這個天賦有點意思,據教練所說說在日常裡很難察覺。就我自己的解讀,這種能力有點像是除了五感之外的另一種感觸,就像是一種專屬於自己的偵查天線,因為和沒有這種天賦的人相比,個別天賦者所看到的世界可以說是全然不同的。

「個別」這項天賦的特點,就是「擅長發現個體的不同之處」。也就是能夠從擁有同質性的「群體」中,發現每個「個體」的不同之處。

你擅長分辨一家子的兄弟或姊妹嗎?他們各自的喜好、專長、興趣、價值觀哪裡不同?那雙胞胎呢?甚至複製人呢?嘿,這就是個別天賦者擅長的事情。

如果是工作中的選才,即便是兩個背景、資歷、技能一模一樣的工程師,個別天賦者也能從候選者的談吐、個性、喜好、價值觀判斷這個人能不能跟團隊與公司合得來,是否更加適合這個職位,或者有其他更加適合這位候選者的地方。

個別天賦者擅長識別每個人的獨特性,能夠因材施教、懂得如何因人而異,不會將同一套標準用於每個人,也很容易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。

個別天賦者對於「人」有強大的觀察力,能夠識別微小的差距,這種觀察與識別力就像是「設計師」的眼光。沒錯,就是那種會在你一臉茫然的狀態下,嚴肅、鄭重只差沒抓狂地告訴你:「有色差!你他喵色盲沒看到它們的色差嗎?」的那種設計師。

「綠」在設計師的眼中有湖水綠、草綠、淡綠、檸檬綠、森林綠、孔雀石綠,但在普通人眼中……啊不就是綠色嗎?(於是設計師最後放棄了,繼續認命地為這些「色盲」擔當人體測色儀。)

人腦為了節省效能,會將同質性高的事物歸類,而個別天賦者十分逆反,就是能從不同個體身上找到最細微的差別。

心流

由於天賦是一種無須刻意使用、自然流露的行為模式,我跟教練也討論到了「心流」(Flow)。

我很幸運,是屬於進入過、體驗過心流的那一類人。有時在做事情的時候,會進入一個毫無煩惱的狀態,每次完成一個小段落,獲得小成就後會有片刻的喜悅,接著就繼續投入其中。當整件事順暢地完成後,會出現莫大的成就感,並對自己感到自信、充滿活力。

只是,我沒辦法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心流狀態,想進就進,想出就出。投入時往往廢寢忘食,整顆心都綁在上面;不在狀態就拖拖拉拉,從身到心都抗拒去執行。

教練於是試著幫我找到進入心流狀態的訣竅,我仔細回想,自己在做設計、寫程式、趕報告、寫小說時都出現過心流,不論是需要的技能或者思考方式都有些不太一樣,那麼它們的共通點到底是什麼?

我們聊了一會後,我突然總結出來自己進入心流的要件。

我大多數時候的思維都很發散,像是隨意的塗鴉。但某些時候思維會構成完整的藍圖,這時就有極大的動力、甚至是被推動著不由自主地去完成這件事。

於是,當我的思維已經在腦海中完成那幅藍圖,同時也具備相應技能,這時對我來說,只需要開啟身體的自動導航,有時甚至已經變成自動駕駛,等我回過神來就已經到達目的地了。

於是對我來說,我需要想辦法掌握主動讓思維構成「藍圖」的能力,這就是我的心流鑰匙!

雖然目前還抓不太到要領,不過意識到問題後多少有了能夠努力的目標,之後便朝這個方向試著鍛鍊自己的天賦吧。

天賦在自身的體現

我在自己身上回顧自己的幾種天賦,發現第五名的 「個別」與我第六名的「體諒」(Empathy)天賦結合,讓我對不同角色、境況的人事物都具有高度同理心。而前四名的天賦則非常適合進行規劃謀略,思考和價值觀開放,能夠用各種資源幫問題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。

善於體察人心又擁有開放性想法,能提供多角度、深思過的策略…..聽上去很棒的天賦結合,卻在我身上發生「個體道德風險」問題。也就是個體出於道德去做的事情,反而會對個體產生危害。

說句實話,我自己也覺得有我這樣的人很棒啊,只是具有價值的是我本身,要犧牲奉獻為他人提供服務的是我……不論是為他人發想策略,或者共感同理,都是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啊。

以上種種形塑了我,一個很棒的我,如果把自己全身心投入社會,絕對能夠有所助益的我。

但那真是多可怕的一件事,如果把自己作為柴薪投入群體之中,會在多短的時間內便把自己燃燒殆盡?

所以即便這些天賦多適於在團隊中發揮,我也依然遠離人群躲了起來。獨自一人很舒適、很自在,甚至讓人覺得這樣過一輩子也沒什麼不好。

而我也覺得戰略思維天賦強大的人真的很需要修習老莊思想,道家學問會告訴你如何遠離謀略與心計。這和鍛冶金屬時一定需要水,需要冷卻手段是一樣的。一味地加速到最後容易失序,你同樣需要具備剎車,才不至於加速到失控的地步。

雖說如此,但果然還是不甘心的,不甘心自己的天賦就因此被埋沒。我知道我很棒,也想把它們展現出來,並得到外界的回應。

所以我該怎麼做才對?擁有這些天賦的我,怎樣才是正確使用它們的方式呢?

## 應用天賦
到這裡分析完了我所擁有的 TOP 5 天賦,那麼,我究竟最想把它們用在哪裡呢?

回到前面所說,身為總是對事物邏輯尋根究底的思維天賦者,我很需要「意義感」這件事。需要擁有根源的「核心目標」,我才能找到立足點、找到自己立於大地的根,而不再是隨波擺盪的浮萍。

我們都隨著時間流逝逐步邁向死亡,每次想起這件事,我就迫切地需要認同自己的人生、生活是有意義的,在我身上流逝的時間是有意義的,否則對我來說這趟旅程就像是從沒來過,在人生終點交回了一張白卷。

因此我想要運用天賦找到生命的意義,我也認為我生命的意義應該更貼近我的天賦,否則上天為何要用它們填滿我?

於是教練問我,如何運用天賦比較可能做到這件事,我想到的方法,就是盡可能累積大量實作、嘗試的經驗,或許某天就發現:「咦?好像有可能走這邊是對的喔。」

身為戰略思維天賦者,我很快為自己找到了好幾個方案。比方說將天賦應用在找尋適合自己的工作或產業,或者用它們來與人建立深度的、有意義的連結,這些或許都「有機會」讓我找到人生意義和人生使命。

不過思來想去,我發覺自己相比之下最想執行的果然還是「個人品牌」。畢竟統整下來,我的前幾名天賦確實很適合發揮在這個領域,而依照以往我運用戰略天賦進行過的分析,「個人品牌」看上去有不小的機會帶人找到天賦使命,而且往往也能夠帶來「收入」、「成就」、「影響力」等正向副作用,看上去實在是好處多多。

只是,過去幾年的經驗下來,如果硬是擠出時間去做,在個人品牌上確實都能夠有所產出,但對於需要長久持續的事情,我還是想找到熱情和想去執行的動力,讓它成為「一天不做就感覺不對勁」的事情。

多年來持續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,嚴重磨耗了我對這件事的信心,也越來越迫切想找到沒有動力的原因。

教練為我分析道:對於「將天賦應用於尋找人生意義和使命」這件核心目標,其實我已經在做了。不論是持續探索自己,或者像現在這樣進行蓋洛普天賦諮詢,都屬於具體的行動,而「個人品牌」則是我做這件事的其中一項手段。

對我來說,個人品牌要「成功」,並不是它帶來收入、名聲或影響力。我想做的,是藉由個人品牌找到人生意義和天賦使命,希望某天能從過去的一篇日記、文章中獲得啟發,或者它替某個他人帶來了正面價值,我或許就能從中發現屬於自己的天命。

這個目標不論是達成機率或者具體定義都十分模糊,基本上根本無法用數字化的方式來定義我的「成功」。因為這並不是一個明確的目標,而我又更擅長策略而非執行,所以很容易停留在「想」的階段,便更加不知如何著手,自然也找不到動力。

對於自我探索和找尋生命意義這個核心目標,我早已付諸了實際行動,當前遭遇的困難則是由於思維天賦「想要找到正解」,以及戰略天賦「找到最佳方案」,因此質疑自己的方向和手段是否正確,躊躇著無法前進。

但是自我探索的道路並沒有對錯,只要累積過實際經驗,就會一點一點地更加認識自己,即便路線曲折,也是一步步地通往自己的目標。

我的天賦讓我執著地總想找到通往答案的那條「直線」,卻沒有看見,真實的道路可能是拐過無數個彎,看過各種風景後才會抵達終點的。

所以說,猶疑和困惑都是正常的,繞了無數彎也不代表走錯路,只要有付諸行動持續前進,就必定是在往終點邁進。

Call To Action!

至此,前進的目標再次確立了下來。而為了解決動力不足的問題,教練直截了當地把時間拉到未來,問我說:「在你理想中,一年之後的你是什麼樣的?」

於是我聽見自己肯定地說:「希望明年的三月下旬,我將自己吸收進去的東西,消化反芻後產出為有意義和價值的具體事物(文章、圖像等),這件事已經像是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,不做不行的事情。同時在這時候,我已經能看出我的個人品牌的模樣,已有明確的主題和受眾,並能清晰地看到它帶給我自己和閱讀者的價值。」

關於至今未能確立的主題,因為我自己目前沒有特別明確的偏好,教練便建議我可以把自我探索的過程,甚至過程中使用過的工具都記錄下來,嘗試從這方面著手看看。

仔細想想,這感覺就像是在這趟未知旅行的過程中拍拍照、寫寫遊記,也說不定透過這個方式,我最後就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了。

而被問到當中最可能遇到的阻力,我想應該是「完美主義」,因為覺得不完整的筆記和思考不應該放上部落格,總是會不斷修修改改,到最後就延宕在原地。

所以說,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拋棄完美主義,有想法就扔出去,把有的東西,能從自己身上榨出的東西都放上部落格就對了。

就這樣鼓起勇氣把自己拋出去,獲得外界的回饋,獲得成就感的同時,更能夠照見自己所處的位置。不要煩惱那麼多,就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做而不只是想。

最後,我也與教練 Grace 約定,讓她成為我的監督者,每周日要將一篇完成的文章寄給她。

哇,馬上就有了要做的作業,壓力果然隨之而來了呢。

但我接受了這項挑戰,決定從此時此刻開始走向明年這天的理想圖景,讓藍圖不再只是藍圖,而是一年後能夠抵達的現實。

畢竟都已經自我挖掘到這個地步了,哪怕執行力再差,爬也要想辦法爬向終點了吧。

那麼,我們就明年見吧,理想的我,理想的未來。每次我走不動了停下腳步時,別忘了在時間的彼端對我招手啊。

--

--

Emi Chang (笑笑)

不斷探索,持續成長,人生就是一場既艱辛又充滿幸福的旅程。